close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尚未明確病因的全身疾病(1)
台灣新生報作者記者鄭綿綿 2013年12月29日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尚未明確病因的全身疾病,可能發生在肌肉、肌腱、韌帶以及關節等處,以關節表現最為明顯,關節受累後骨軟骨組織受到破壞,關節功能有喪失,關節強直。本病的發病機理至今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和自身免疫有關。寒冷、潮濕、疲勞、營養、精神因素等也會影響症狀發展的程度。
中醫師羅明宇表示,風濕病是一種常見的反覆發作的急性或慢性全身結締組織病,它可能侵犯心臟、關節、皮膚、血管、肺、腎等器官,而以關節和心臟損害最為嚴重。風濕病是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一種全身性疾病。感冒、支氣管炎、鼻炎、中耳炎等患者,特別是本來就有扁桃體腫大、齲齒等病灶的人,更容易誘發風濕病,從而導致風濕性關節炎的發作。冬季氣候寒冷,如果不注意保健,感冒、支氣管炎、鼻炎、中耳炎、扁桃體炎都容易發作。這些疾病如不積極治療,則鏈球菌勢必進一步侵犯關節和心臟引起病情惡化。
多以手腳小關節起病
羅明宇表示,風濕病是以慢性多關節炎症為主要的全身性疾病,多以手腳小關節起病,呈現對稱性。早期症狀為受累關節的疼痛、腫脹、活動困難及僵硬,晚期出現關節畸形,嚴重者將喪失勞動能力。中醫認為,患者因素體不足,脾腎兩虧,熱毒侵襲,風濕入絡,血脈瘀滯,經絡痹阻。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是指脾腎兩虧,病久則五臟俱虛。經絡、血脈、三焦瘀滯阻塞,累及五臟六腑以及肢體,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成為多臟器多系統的複雜病證。「標實」,表示有鬱熱、火旺、熱毒、血熱、瘀滯、風濕、風熱、寒濕、痰結、積聚、積飲、水濕等症候,都是其病邪影響因紫。其中「熱、瘀、毒」三者,膠結一起,成為發病的主要因素。外因的風邪、濕邪、風濕也常為誘發因素。
疲倦無力、體重降低、胃口差
北醫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陳萍和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緩慢,會先出現疲倦無力、體重降低、胃口差、低熱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驅症狀,可持續幾周至幾個月。隨後發生某一關節疼痛、僵硬,以後關節腫大日漸顯著,周圍皮膚溫熱、潮紅。開始往往是一兩個關節受累,遊走不定,以後發展為對稱性多關節受累。發病常從四肢遠端的小關節開始,逐步發展至其他關節,因此,好發於手、足等小關節是本病的特點。
晨僵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典型表現,其程度和持續時間通常與活動度一致。隨著病情發展,受累關節變得僵硬而畸形,活動嚴重受損。除關節症狀外,發病過程中患者還可伴有不規則發熱、脈搏加快、貧血等。部分患者在關節隆突部位出現皮下小結,堅硬如橡皮,提示疾病外嚴重活動階段。受累關節腫脹、壓痛,活動功能受限、畸形或強直,部分患者可有皮下結節。
診斷七大症狀
臨床上診斷部分,若具備以下四項或四項以上即可診斷。包括:一、四肢晨僵最少一小時,超過六周。二、有三個或超過三個關節腫脹,超過六周。三、腕、掌指關節、近端指(趾)關節腫脹,超過六周。四、對稱性的關節腫脹。五、手X光片有典型的骨侵蝕或不同程度的脫鈣。六、類風濕結節。七、血清類風濕因子超過一比二十。
陳萍和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機制是先有營衛不和,氣血虧虛,臟腑虛損的內在因素,外有風、寒、濕等外邪乘虛侵襲,留滯關節搏結肌肉,鬱阻陽氣,痹阻脈絡,損傷筋骨關節,導致關節局部氣血運行受阻,經脈不通,筋骨失養,不榮不通則痛,久而成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lu101珍妮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