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氣溫變化大心房顫動者易中風 「心房顫動」 中風風險高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 

近期氣候轉涼、日夜溫差大,「心房顫動」患者中風機率增高。成大心臟血管科教授陳志鴻表示,全台約有20萬人有心房顫動問題,80歲以上中風者更有4分之1是由心房顫動引發。腦中風學會理事陳龍指出,自律神經受氣溫變化影響,會使心房顫動患者心跳不規則狀況加劇;若感到莫名倦怠或心悸,可自測脈搏是否規律,並儘快就醫
根據衛福部統計,中風排2013年國人10大死因第3名,造成逾1萬1千人死亡。陳龍表示,國內20萬名心房顫動患者中,約有1萬人中風;恩主公醫院神經科主任孫瑜分析,心房顫動患者中風機率為常人5倍,易引起心臟衰竭等併發症,且預後及中風後造成殘疾的程度較嚴重。
孫瑜日前收治1名60歲患者,參加聚會時突感頭腦昏沉,更出現左半側手腳無力、軟癱的情形,確診為心房顫動引發的腦中風。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狀況,患者死亡率為心律正常者2倍。」陳志鴻解釋,心房顫動是因為心房組織異常放電,造成心房無力收縮、將血液排入心室,血液凝滯在心房,極易形成血栓,當血栓隨血液流至大腦並堵塞腦部血管,就引發中風。
「心房顫動症狀往往不明顯。」陳龍指出,心房顫動時心搏可能偏慢,此時患者多會略感倦怠,心搏過快時則可能造成莫名心悸、胸悶。他強調,若感不適,可使用部分內建偵測心房顫動功能的市售血壓計,或壓住手腕脈搏自測,正常約每分鐘70下,若低至50或飆高至100下,應進一步就醫檢查;由於心房顫動多為陣發性,因此需安排24小時或運動心電圖檢查。
陳龍表示,肥胖、菸酒都是心房顫動的危險因子,女性在更年期後風險會略增。陳志鴻說,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者,心房顫動風險也偏高;患者可找醫師評估,現已有多種抗凝血藥物,可預防心房顫動患者中風。

栓塞性腦中風 把握黃金3小時(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2014年11月17日
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洪良一醫師說,腦中風約九成,是栓塞性腦中風,會感覺單邊無力,倦怠想睡覺,如果細心一點檢視評估,就能夠做初步的辨識,看看臉有沒有歪斜,手能不能舉起來,可不可以正常開口說話,只要其中有一項有困難,就有中風的可能,趕快打119叫救護車,因此豐原醫院神經內科也自編一套口訣:「臉、手、說話、119」,好記又實用。
而洪良一醫師也說,栓塞性腦中風,搶救黃金時間3小時,3小時內注射R-TPA血栓溶解劑,就有機會解除血管栓塞情況,減少腦中風的後遺症,增加患者自我照顧能力,因此,搶救中風患者關鍵就在黃金時效。

牛心症即是肥厚心肌病變
張男患有牛心症,經常游泳池,以在水中走動、跳躍的方式運動,意外發生前,張男閒話家常,不料5分鐘後,卻仍因心因性休克、呼吸衰竭死亡。
據了解,俗稱的牛心症即是肥厚心肌病變,心臟肌肉過度增厚,導致無法正常舒張,患者容易出現呼吸困難、胸悶的症狀,過去甚至出現過猝死案例但根據解剖報告,張男的氣管及口鼻中充滿了液體,因此溺水被認定是致死原因之一。

氣溫驟降 心絞痛機率增
台灣新生報作者【記者張添福/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4年12月3日 上午12:00
寒冷或氣溫驟降時,冠心病患心絞痛機率常會增加,新北市立聯合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黃兆康表示,寒冷可引發血液濃度及血液凝結能力反應增加,所以冬天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會增加。
黃兆康指出,寒冷天氣應避免突然用力,尤其是在室外,像要舉起沉重的物品,突然的快跑或長久的步行等,都會造成血管阻力及血壓上升而可能讓心臟負荷增加。
氣溫低、大風會造成體溫流失,所以風是特別危險的,因為它會消除身體周圍的熱空氣層導致身體失去熱量,尤其兒童、老年人和心臟疾病患者更處於特殊的風險中。黃兆康提醒,在寒冷的時候常有人會因此藉由喝酒來保暖,其實酒精的成份開始會給人溫暖的感覺,是因為酒精使皮膚血管擴張的緣故,如此一來身體熱量更容易散失而使熱量遠離了身體重要的器官增加身體的風險,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

 

溫差大埋殺機!7秘訣保護心血管
華人健康網作者 記者駱慧雯 2014年12月11日
氣溫驟降,血壓上升,容易增加急性心臟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發作風險,平常應做好保暖的預防工作。
應注意保暖,穩定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才能避免洗腎、心臟病及腦中風等嚴重合併症之發生。
天氣相比,有將近10度以上的溫差,國健署署長邱淑媞提醒,每當溫度降低或溫差過大時,血管也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特別是年長者及三高、肥胖、心血管疾病、有吸菸習慣的民眾,一定要注意保暖,如果突然有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心臟病症狀,或是發生臉部表情不對稱、單手無力下垂、口齒不清等中風徵兆,一定要儘速就醫。
【寒冬保暖護心7要訣】:
1.注意保暖:國內研究發現,在11月至隔年1月的清晨5點至6點時段,死亡率有較高的現象,因此提醒民眾晚上睡覺時,備妥衣物在床邊,不管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早上起床,都要記得先添加衣物保暖後,再進行活動。寒流來襲時,更要注意手腳和頭部的全身保暖。
2.氣溫回升再出門運動:清晨容易出現極低溫,有運動習慣的民眾應避免太早出門,最好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後再出門運動,且建議結伴同行及相互照應。
3.控制三高:有三高問題且正在服藥的民眾,除了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以外,應該要遵照醫師指示定期服藥及回診;且三高病人應理想控制血壓<140/90mmHg、糖化血色素<7%、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00mg/dl,以降低罹患中風的風險
4.飲食定量且注意情緒:避免因天冷而大吃大喝,應多喝水和多攝取纖維素,以預防便祕;避免情緒起伏太大,如突然用力、緊張、興奮、激烈運動等。
5.泡湯注意事項:心血管疾病患者泡湯要注意溫度勿超過40℃,並且避免長時間泡在溫泉中,以免四肢血管擴張,周邊血流量遽增,引發心血管或腦血管急症。
6.不吸菸:不管是直接吸菸或被動吸入二手菸,都會增加罹患中風的風險。戒菸對心血管的好處立刻就能看到,戒菸1年後,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機率可降低5成;戒菸5年後,罹患中風機率幾乎與無吸菸習慣的人相同。
7.對心臟病和中風的徵兆提高警覺急性心臟病的病徵,包括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應該要立即就醫接受治療;有冠狀動脈疾病病史者,在送醫前,可先使用醫師開立的舌下含片,做緊急救護。遇急性中風需牢記「FAST」口訣,若發現兩臉不對稱、手臂下垂無力、口語不清等症狀,應保握黃金3小時的搶救時間,盡速送醫。

 

作者張德厚 | 中央廣播電台 – 2016年6月30日
「心房顫動」是一種容易導致腦中風、器官壞死的心律不整疾病。醫師表示,高齡、高血壓、糖尿病、心衰竭、甲狀腺亢進等疾病患者,也容易同時罹患心房顫動,呼籲有相關病史的民眾要特別注意,若出現心悸、胸悶痛、頭暈無力、呼吸急促等症狀,就應及早就醫,把握治療黃金期
一名50歲的男性籃球國手最近半年來打球會突然發喘,並且四肢無力,某天突然連走路都很困難,就診後發現已有腦中風的症狀,經進一步檢查,才發現他有「心房顫動」問題。
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秘書長、台北榮總內科部心臟科主治醫師張世霖表示,心房顫動是心律不整疾病中最危險的一種,是因為心臟的不正常放電所導致,他指出,心房顫動容易讓心臟血流紊亂、產生血塊,患者腦中風的風險是一般人的5倍,由於心臟不規則跳動、無力,心臟衰竭的風險也是一般人的3倍;若與一般中風相比,合併心房顫動的腦中風更加危險,1個月的死亡率高出3倍,同時中風後的殘障程度也較為嚴重。張世霖:『(原音)你的心臟在抖動的時候,血液的流動是不規律的,如果流動不順,心臟壁就容易產生血栓、血塊,如果血塊飄出去到腦部,就變成腦中風,到下肢就成下肢的拴塞壞死,飄到內臟導致內臟器官的壞死,所心房顫動它產生的血栓是很危險。
張世霖指出,包括高齡、高血壓、糖尿病、心衰竭、甲狀腺亢進等疾病患者,都是心臟顫動的好發族群;心悸、胸悶痛、頭暈無力、呼吸急促則是心臟顫動的主要症狀。因為心房顫動初期症狀發生時十分短暫,約持續幾秒或幾分鐘就能舒緩,經常被民眾忽視,等到產生併發症時往往為時已晚,呼籲民眾若出現相關症狀,就應立即就醫,把握治療黃金期。

 


今日新聞作者記者陳鈞凱 2016年6月30日
深夜全身抽蓄、甚至全身像中邪一樣不自覺抖動,57歲的便當食材店老闆張女士過去半年以來,常常睡到一半感覺胸悶,手臂及下巴嚴重痠痛,全身還不由自主的抖動,起初她以為是「鬼壓床」沒有就醫,直到症狀越來越嚴重就醫,才發現是陣發性心房顫動在作怪,若不慎,進一步可能引發腦中風甚至要命。
儘管平時規律運動,也沒有心房顫動的家族史,但張女士三餐不定時,睡眠時間又短,早在4年前就已出現心悸等心房顫動症狀,直到後期躺在床上自覺「整個床都激烈搖動」、「心臟不停咚咚咚的跳」才知道事情嚴重了。
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秘書長、台北榮總內科部心臟科主治醫師張世霖表示,臨床觀察發現,心房顫動也有好發時間,特別是平時作息不正常或容易緊張、焦慮、恐慌的人,因為自律神經失調,導致睡覺時最好發,半夜昏厥或一早起床就昏倒。
心房顫動嚴重可能瞬間要命,張世霖強調,心房顫動患者由於心房易產生血塊,腦中風風險是一般人的5倍,由於心臟不規則跳動、無力,心臟衰竭也是一般人的3倍;且腦中風患者當中,約6人就有1人是心房顫動惹禍,尤其合併心房顫動的腦中風更加嚴重,一個月的死亡率高出3倍,中風後的殘障程度也較為嚴重。
根據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統計,國內目前約有23萬人有心房顫動問題,由於心房顫動初期症狀十分短暫,持續幾秒或幾分鐘就能舒緩,深呼吸就恢復正常,症狀不明顯,經常被忽視。
萬芳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林永國表示,心跳不規則、心跳過快(每分鐘大於100下)、心跳過慢(每分鐘小於50下),皆屬於心律不整,其中最常見且最重要、甚至造成中風的心律不整就是心房顫動,主要症狀包括:心悸、胸悶痛、頭暈無力、呼吸急促等。
張世霖提醒,心房顫動盛行率在一般人1%,但65歲以上老年人則有5至6%,超過80歲,盛行率更高約10%,老年人平常最好定期量測血壓、心跳,年輕人若有症狀也要當心,目前治療心房顫動,通常先以心律不整藥物及抗凝血劑治療,藥物成效不佳,以及有嚴重副作用者,則建議進一步電燒治療。

arrow
arrow

    lulu101珍妮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