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虛弱基因肇致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溼性關節炎延誤就醫恐殘廢 5徵狀報你知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 – 2014年2月1日 

類風溼性關節炎好發於35~40歲的中年女性,是一種自體免疫發生障礙,使得體內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而造成患者四肢腫痛不堪,嚴重還可能產生關節損害,甚至失能的疾病。對此,醫師呼籲病友需積極治療、做好飲食管理,並利用運動或復健來減輕疼痛,讓病情受到控制,生活品質也較佳。
別誤認為運動傷害或關節退化!
林口長庚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羅淑芬醫師表示,目前尚未找到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確切病因,但可確定地是,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患者其免疫系統會對自身組織發動攻擊,造成各種症狀,且初期症狀常會被誤以為是運動傷害或關節退化,而延誤就醫,長期下來恐導致關節變形或殘障,嚴重影響生活作息,民眾不應輕忽,醫師將進一步詳細說明類風溼性關節炎的5大特徵,讓大家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1)初期患者會感到疲倦、累、精神不佳、胃口不好、全身痠痛等全身性症狀。
2)關節會出現紅、腫、熱、痛的情形,類風溼性關節炎是容易侵犯關節的疾病,因此會導致疼痛、腫脹和僵硬。
3)早上起床時,關節特別僵硬,有晨僵感,須活動30分鐘~1小時才會好轉,且症狀持續6星期以上。
4)關節腫脹的時間長達6星期以上,且如果一側膝部或手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通常另一側亦會罹患此病,具有對稱性。
5)關節周圍組織,如韌帶、肌腱、肌肉也會有相同症狀。
積極控制病情免失能:治療+飲食+復健 缺一不可 
羅淑芬醫師說,如果出現上述症狀,應及早就醫,避免導致關節受損變形,患者可與醫師進行討論,根據病情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並多吃蔬菜水果、魚類、五穀雜糧等富Omega-3營養成分的食物,還可利用運動或復健方式來緩解關節疼痛或放鬆,如游泳、瑜珈、冷療、熱敷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特別虛弱基因肇致類風濕性關節炎台灣新生報作者記者陳敬哲 /綜和外電報導 2013年12月30日
美國哈佛大學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具有特別虛弱基因,是導致疾病關鍵,研究學者相信,基因醫學開發標靶藥物,能治癒這棘手疾病,改善患者終生苦痛,相同結果同時證明,血癌患者具有相同基因,也許能成為檢測預防方法,但進入臨床治療階段,仍需要時間持續探究。
研究團隊判讀三萬名患者病史,同時比對正常人基因,發現一種特殊的基因缺陷,會導致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生,但目前的治療藥物,都沒有針對基因治療,絕大多數都是抑制自體免疫能力,未來可能只需要單一藥物,就可以避免疾病持續惡化,或使用基因檢測技術,分析病發機率,避免不必要苦痛。
研究學者羅伯特教授表示,這項研究開啟新契機,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病發後只能夠依靠藥物,降低自體免疫系統反應,避免骨骼受到免疫細胞異常攻擊,但仍有機率導致不良於行,新藥物可以大幅增加藥物效果,甚至還可以治癒疾病,還可以開發出基因檢測,研判罹患疾病機率。
基因檢測不僅使用於此,更能用於癌症治療與篩檢,羅伯特補充,研究中已經找到特殊藥物,可以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有治療效果,不但如此,標靶藥物同時給予糖尿病、阿茲海默症、心血管疾病新方向,未來能夠透過藥物,能夠徹底治癒慢性病,不過還需要研究時間。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冬季天氣寒冷,很多人會因為關節紅腫而前往民俗療法或中醫診所推拿,往往治療好幾次仍無明顯的見效,甚至認為吃止痛消炎藥就可以讓症狀緩解,反而延誤就醫,前往醫院檢查後才發現竟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因常被誤會為運動傷害或關節退化,前往接受民俗療法或中醫診所推拿,而延誤治療的黃金時間,使關節產生不可逆的損傷。民間常認為痠痛可求助民俗療法或針灸,但對類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來說,這些迷思更可能提高病情惡化機率。北醫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張棋禎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以為只要不痛,就代表疾病獲得控制,於是中斷治療甚至減藥,反讓疾病惡化。因為對疾病不瞭解以為吃止痛消炎藥就可以讓症狀緩解,延誤就醫時間。
類風濕性關節炎目前盛行率約為0.4%-1%,約有十萬人患病;尤其好發於40歲以上中年女性,約為男性的3倍。類風濕性關節炎主因為自體免疫發生障礙,讓體內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病況通常為局部關節僵硬疼痛之症狀,初期常被誤會為運動傷害或關節退化,若延誤就醫可能導致關節變形與殘障,嚴重影響生活作息。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若沒有受到良好控制,不僅會造成關節發炎腫痛,還可能導致關節變形、影響行動,因此治療目標以緩解疼痛、維持關節機能為主。且因疾病成因複雜,每位患者病況穩定狀況不一,患者不應自行中斷治療或減藥,避免提高發炎風險而得不償失。

 

arrow
arrow

    lulu101珍妮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