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瘜肉避免罹患大腸癌中醫化瘀解毒調理華人健康網作者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14年4月26日
避免罹患大腸癌,應該注意改掉不良的飲食習慣,避免高油脂食物。
台灣約每42分鐘就1人罹患大腸癌,而容易被忽略導致大腸癌警訊的是大腸瘜肉,大部分的大腸息肉初始都是良性的,但隨著時間的日積月累,不良的飲食習慣(低纖、高脂、高熱量、少蔬果)、便秘、致癌物的長期誘導,息肉就可能演變成癌症。
大腸癌蛛絲馬跡 觀察排便情形
大腸癌盛行率不斷攀升,到底應該如何自我觀察大腸生病了?台灣基層中醫師協會理事長、中醫師陳潮宗表示,罹患大腸癌人數逐年增加,罹患此疾病之前,其實有蛛絲馬跡可察覺,例如觀察排便情形與排便習慣改變,突然便祕、腹瀉或便祕腹瀉交替、大便次數增加的情況,或者是大便質地改變如便血、稀爛不成形,並帶有黏液或膿血,有時候伴有腹痛的情況發生,可能代表大腸已經生病一段時間,裡面或許長東西,影響排便。
大腸鏡檢查 揪出大腸癌利器
若有長期便祕的情況,經流行病學統計,也容易有大腸瘜肉的發生。但臨床檢查大部分的大腸瘜肉患者可能沒有上述的表現,也沒有上述特定症狀,所以需要透過大腸鏡檢查才能確診是否罹患此病,大腸息肉不一定都會變成大腸癌,但是大腸瘜肉的發生,可能代表飲食習慣或生活習慣有問題,造成大腸太多負擔而發生病變。
中醫治大腸瘜肉 重清利濕熱化瘀解毒
中醫師陳潮宗表示,大腸息肉在中醫根據個人主要臨床表現的不同,可以分別診斷爲腸覃、癓積、臟毒、便血、下痢、腸癖、鎖肛痔等。病因有飲食不節制、情緒壓力、先天不足,感受外邪,以致久痢久瀉、年老體弱致生此病。主要病機是脾虛濕毒瘀阻,以濕邪熱毒瘀滯爲標,正氣不足爲本,二者互爲因果,是一種全身屬虛,局部屬實的疾病;即全身免疫力低下,引起的局部病變。病位在大腸,發病與肝、脾、腎關係密切。
治療大腸瘜肉原則為清利濕熱、化瘀解毒,常用藥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黃藥子、黃柏、三棱、莪朮、赤白芍、桃仁等,再根據患者個人情況健脾、補肝腎等調整用藥。
腸保健康 多吃高纖維食物
為了保持大腸的健康,要保持其通暢,就要多吃高纖維類食物,如芹菜、地瓜葉、五穀雜糧、豆類、木耳、菇類、黑芝麻、松子等,飲食以清淡為主;少吃容易停留於腸道、纖維含量低、不易消化的食物,如肉類、蛋類、乳製品、海鮮、各種油、醃製品、臘肉、醃菜;避免吃過於刺激的食物,如辣椒、冰品、菸酒,盡量避免外食。還要多喝溫水幫助腸道蠕動、排出不該留在身體裡的毒素,細嚼慢嚥減少腸道負擔。
【預防腸癌3撇步】:
1.定期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所以50歲以上民眾應每1~2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但是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建議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也要提早。
2.多蔬果、少紅肉、少油脂
每天蔬果應至少7份,尤其男性每天應吃9份蔬果,每份約一個拳頭大小,才能攝取到均衡營養。
3.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運動可以促進大腸蠕動,助排便,降低與致癌物接觸的機率,也能減低致癌廢物重覆進入體循環的機率。多運動也可以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把代謝廢物有效的排出,減緩癌症發生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lu101珍妮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