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關節≠補骨頭 護關節5招聰明吃

若關節間的軟骨嚴重磨損,容易引發關節疼痛,

營養師建議平常多吃

「骨質疏鬆要補維骨力嗎?一天吃幾顆?」門診中常可聽到患者詢問醫師有關保健食品預防骨質疏鬆的成效,營養師提醒,「補關節」不等於「補骨頭」,民眾口耳相傳的保健食品「維骨力」,作用在於保護關節,但成分中完全沒有鈣,無法預防骨質疏鬆症,若未細分明辨,可能越補越糟。

保護關節不退化 聰明飲食有5招

關節和骨頭的日常保健方式各有差異。關節是否健康、能否活動自如,與軟骨組織有很大的關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洪若樸表示,葡萄糖胺是形成軟骨細胞的營養素,具有強力的抓水特性,使得軟骨的含水性夠,可修補退化的軟骨組織,增強關節靈活度

葡萄糖胺在臨床上常用於退化性關節炎,主要促進關節內蛋白多糖以及膠原蛋白製造。若要透過日常飲食保護關節,洪若樸營養師建議以下5要點:

1. 控制體重:降低體重對膝蓋的負擔,尤其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更應減重。

2. 攝取富含膠質、軟骨素的食物:例如蹄膀凍、雞爪、蹄筋、豬耳、筋、鯊魚鰭、貝類、海參、海帶、黑、白木耳等,可補充葡萄糖胺,有利於關節的維持與修復。

3. 補充深海魚:鮭魚、鮪魚、鰹魚等深海魚含有豐富的EPA,屬於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抑制關節發炎,減緩關節炎症狀。

4. 選擇富含類黃酮的蔬果:如甜椒、櫻桃、鳳梨、柳橙、木瓜、薑、九層塔等,可抑制關節的發炎反應。

5. 少油炸、油煎的食物:高溫油炸、油煎的食物會加速體內游離基產生,破壞關節軟骨,因此少吃油炸食物能保護關節。

預防骨質疏鬆 補鈣飲食8錦囊

關節保健注重葡萄糖胺和軟骨,骨質疏鬆的預防則需著重於鈣質攝取,洪若樸營養師表示,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善用技巧,調整飲食也能保護骨骼。 

1. 強化食物中鈣質的攝取,選擇乳製品、豆製品、小魚干、海帶、芝麻及深綠色蔬菜等。

2. 大豆食品含大豆異黃酮,其構造類似雌激素,具調節骨吸收和骨形成作用,可防治骨質疏鬆,有助於增進骨質健康。

3. 蔬果中的礦物質(鉀、鈣、鎂)及維生素(維生素C、K)對骨質健康有相關性,建議適度攝取芥藍、綠豆芽、昆布、洋蔥、山藥、蘋果、大豆等食物。

4. 飲用咖啡要酌量,每日不宜超過2杯;沖泡咖啡最好加新鮮牛奶。

5. 避免攝取大量纖維質,1天攝取量不宜超過50公克,過量恐影響骨質密度、礦物質、鐵、鈣和鋅的吸收。

6. 每周3至5次負重運動,如爬山、跑步、快走、游泳等。

7. 增加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例如沙丁魚、鮭魚、肝臟和蛋黃,可促進促進人體吸收鈣質。

8. 必要時可經醫師診斷,於日常飲食之外補充鈣片。

 

不喝牛奶的補鈣策略曬太陽 黑芝麻 綠蔬菜

康健雜誌178期 作者/曾慧雯    2013年9月9日
吃素、不喝牛奶、不愛曬太陽、更年期前中後……擔心自己有骨鬆困擾? 快來檢查你需不需要補鈣!
根據近三年全台骨密度檢測結果,國人31%有骨質疏鬆問題,45%骨密度不足,而骨鬆危機也反映在骨折率上,台灣人骨折發生率名列亞洲第一、世界第七名,這數字令人怵目驚心。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台大骨科部主治醫師楊榮森指出,更年期婦女、老年人,以及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腫瘤、先天性成骨不良等骨骼疾病的患者,都比較容易骨鬆。
第一型糖尿病(骨骼膠質較少)、肝腎疾病(轉化維生素D能力較弱)、腸胃疾病(吸收能力差)、長期服用類固醇的患者,或是直系親屬有骨鬆症的人,也都名列骨鬆高危險群。
除了因疾病而引發骨鬆以外,生活型態也決定了你的骨骼是否健康,快看看你是否也被骨鬆盯上了。
1.年輕女性、上班族:為了美白拚命躲陽光,結果維生素D不足,影響鈣質吸收。
補鈣策略:一天至少曬30分鐘的太陽
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是照射陽光,人體的皮膚在照射陽光後會合成維生素D,進一步協助鈣的吸收、增加骨密度、改善肌力、減少骨流失,並降低跌倒和骨折風險約20%。
然而有研究發現,台灣中年女性維生素D不足的盛行率高達50%,至於怕曬黑、對陽光避之唯恐不及的年輕女性,維生素D不足的問題可能比中年婦女還嚴重。
除了愛美白的年輕女性以外,平常坐辦公室、活動量不夠的上班族也容易因為維生素D不足而影響鈣質吸收。
專家建議,一天至少要曬30分鐘的太陽,且如果使用防曬乳液或防曬服裝,都會減少皮膚的維生素D合成量。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副教授楊淑惠表示,不妨趁早晨或下午的時候到室外曬一下太陽,倒不必刻意在烈日下曝曬,以免曬傷。
2.乳糖不耐、素食者:不吃小魚乾、奶製品,鈣質從哪來?
■補鈣策略:黑芝麻、深綠色蔬菜、豆腐含鈣量也很高
在一般人印象中,含高鈣的食物無非是牛奶與小魚乾等。的確,平均每100cc牛奶含有111毫克的鈣質,每100克小魚乾的含鈣量更高達2,113毫克,但對吃素或不喝牛奶的人來說,補充鈣質可能得另尋途徑。
乳糖不耐的人只要喝牛奶就會拉肚子,這時不妨改吃優格補鈣。優格中的乳酸菌已先行把乳糖分解掉,即使是乳糖不耐的人,吃優格也不會腹瀉;優格中的乳酸還會促進腸道蠕動,且讓腸道形成偏酸的環境,有利於鈣質的吸收。台大生物科技研究所、動物科學技術學系副教授劉睿說,從營養的角度來看,優格比牛奶更好。
若吃全素、不碰奶製品的人,也有其他的補鈣選擇,例如傳統豆腐、黑芝麻、深綠色蔬菜也都含有鈣質,素食者可以多吃。
100克黑芝麻含有1,456毫克的鈣,但楊淑惠指出,市售芝麻糊即飲包裡面添加許多澱粉,真正的芝麻含量不多,如果要攝取足夠鈣質,最好把芝麻炒焙過後直接吃。她曾經親身試驗,每天細嚼慢嚥吃兩湯匙的黑芝麻,「這是做得到的!」
由於製作豆腐、豆乾的過程中會添加石膏(含硫酸鈣),因此大多數豆製品都是良好的鈣質來源。楊淑惠提醒,豆腐有鹽滷與添加石膏兩種做法,大部份盒裝豆腐都是用鹽滷法製造,然而唯有添加石膏的傳統豆腐才含高鈣,消費者購買時要看仔細。
至於豆皮是豆漿上層的浮膜製成,並未添加石膏,所以不含鈣質。
豆漿雖然富含蛋白質,但也不含鈣質。台灣素食營養學會祕書長邱雪婷如果自覺鈣質攝取得不夠多,她會買加鈣豆漿來補充。加鈣豆漿的鈣質吸收率大約為30%,和牛奶差不多。不過市售的加鈣豆漿只有「減糖」,沒有無糖,想要控制體重的人還是要酌量。
另外,像莧菜、紅莧菜、芥蘭、紅鳳菜、綠豆芽、秋葵等常見蔬菜也富含鈣質
楊榮森本身也是素食者,但他注重均衡飲食,且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非常勤奮,照樣保有一身好骨本。

骨本防骨鬆333原則

華人健康網 記者羅詩樺報導 2013年11月3日
77歲的黃奶奶是個元氣十足的長輩,但卻被篩檢出為骨鬆高危險群,骨密度為-2.9,然而黃奶奶認為自己40年來都有注重骨質,每天都會補充綜合維他命和鈣片,早晨也會到公園練氣功、太極拳,培養了長期運動習慣,卻仍有骨鬆問題,讓她十分訝異。事實上,不是所有運動都有助於提升骨密度,須選擇負重運動,並且每天補充3份鈣食品、曝曬日光
根據公益信託王詹樣社會福利基金與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共同合作的研究計畫結果發現,台灣人的骨質疏鬆現象明顯高於亞洲鄰近各國,平均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體、髖部或腕部骨折之風險,女性為33%,男性為20%,預估至西元2050年將會攀升至每2人中就有1位有骨質疏鬆的問題!
台灣骨折率高 生活習慣與環境「疏」很大
骨質疏鬆學會第8屆理事長楊榮森教授指出,在都會區所做的相關調查中發現只有約2成的民眾有補充維生素D3的習慣,3成5定期補充鈣片,而65歲以上的女性有43%缺乏食用乳製品與鈣片,導致台灣的骨鬆與骨折危機遠遠高於他國。
讓骨本加倍奉還!食衣住行「3333」原則
為降低台灣民眾的骨鬆與骨折危機,骨鬆學會第8屆秘書長詹鼎正醫師提出了一般人在食、衣、住、行上可以遵守的「3333」原則。
● 食:每天吃3份鈣食品 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的鈣質是幫助鞏固骨本的重要元素,根據台灣衛福部建議,每日鈣質攝取量為1000毫克,飲食來源例如1份脫脂高鈣牛奶+1份小魚乾+1份綠色蔬菜。
衣:每天曝曬身體3部位 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IOF)建議成人維生素D3每日攝取量為800IU至1000IU,而人體80%的維生素D來自於陽光,因此健意要讓身體3分之1的面積曝曬陽光以獲取足夠維生素D,露出臉部、手臂及手部,曬約15~30分鐘即可
住:老人防跌3要點 老年人一不小心在家中跌倒,就容易「一失足成千古恨」,因此居家防跌很重要,首先記得定期清除家中生活動線雜物,而在臥房部份,要盡量將物品放到隨手可得處,浴室則要記得加裝防滑設施、保持地板乾燥。
● 行:負重運動3撇步
運動可以增加骨密度,但是要選擇負重運動才有效,例如路跑、健走、重量訓練,至於像是太極拳、游泳、自行車雖然也是很好的運動,但對提升骨密度尚未有明確研究證實功效。
此外,詹鼎正醫師也進一步說明,台灣人目前瘋狂愛上路跑,但有些舉辦在夜間的路跑反而可能會因視線不良或是人潮擁擠而增加跌倒機會,議在白天穿著寬鬆短袖、淺色服裝路跑,還能幫助吸收陽光中的維生素D

arrow
arrow

    lulu101珍妮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